現在位置 : 景點 > 萬里長城 - The Great Wall
長城 (The Great Wall)
長城,是不同時期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,修築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。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裡,因此又稱作萬裡長城。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,西起嘉峪關,東至虎山長城,長城遺址跨越北京、天津、青海、山東、內蒙等15個省市自治區,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。 2009年4月,中國國家測繪局及國家文物局報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顯示,明長城全長8851.8公里,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.6公里,壕塹長度為359.7公里,天然險的長度為2232.5公里,牆體平均高6至7公尺,寬4至5公尺。2012年6月5日,國家文物局宣布,歷經近5年的調查和認定,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.18公里。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。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,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,其中尤以秦、漢、明三時期的規模最大。《延慶州志》記載:「古長城,在州南二十餘里,即燕塞,燕昭王用秦開謀,置上谷塞,自上谷以北至遼西。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,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。」 唐朝時,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,未修長城;後晉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宋朝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;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,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,只起到盤查路人和作為商路驛站的作用;與元朝類似,清朝也未修長城。現代飛機的發明與空軍出現,修長城在軍事上已經完全失去意義。 |
春秋戰國
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,《詩經·小雅·出車》記載:「天子命我,城彼朔方。赫赫南仲,獫狁於襄。」,當時築城用意在於「互防」和「拒胡」。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長城,在今山東境內,至密州琅琊台入海,全長500餘公里。但是由於諸侯林立,屬境較小,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,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。例如趙肅侯十七年(前333年)在漳水、滏水附近築長城,史稱「趙南長城」。趙武靈王所築長城,起自代(今河北省蔚縣境內),終於高闕(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),史稱「趙北長城」。《史記》記載:「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,東至海、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」。秦昭王時,攻滅義渠,「於是秦有隴西、北地、上郡,築長城以拒胡」。燕長城,西起造陽(今河北獨石山),東至襄平郡。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(即濱洛長城)。 萬里長城之名,自秦始皇才開始,因此,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,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。據司馬遷《史記·蒙恬傳》上記載:「秦已並天下,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,北逐戎狄,收河南,築長城。因地形,用除制塞,起臨濼,至遼東,延袤萬餘里。」 秦長城 前221年,秦始皇並滅六國,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,並改制為帝國。前214年,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,佔據河套,並開始秦、趙、魏、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,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,從此始有「萬里長城」之稱。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,原諸侯國間用以「互防」的城牆被拆毀。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。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,循洮河北至臨洮縣,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、甘肅環縣、陝西靖邊、橫山、榆林、神木,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,抵黃河南岸。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,向東至大青山北麓,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、興和至河北尚義,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、圍場,再向東經撫順、本溪後向東南,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。 秦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,保障中原生產生活的安定和墾殖北方土地,起了重要的作用。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,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。這一繁重的修築工程,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,有人記述「杞梁妻」以及孟姜女的民間故事。現在臨洮附近,陰山、大青山一線,都有秦長城遺蹟殘存。 漢長城 西漢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,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。從漢文帝在位時到漢宣帝在位時止,先後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、東至朝鮮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、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。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。隨著吉林省通化縣境內新近發現11處秦漢長城遺址,秦漢長城的東北界限進一步北擴。東漢亦築長城,但規模較小。 英國一名探險家(William Lindesay),在蒙古境內戈壁沙漠深處,發現一段保存相對完好的長城遺址。經考察和研究,該段長城遺址很有可能始建於漢代,其後經過數次修復和續建,實為萬里長城的一部分。 北朝長城 北朝的北魏、東魏、北齊、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。泰常八年(公元423年)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,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,太平真君七年(公元446年)北魏所築長城,起於北京市居庸關,至山西省河曲縣。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,天保三年(552年)至天保八年(557年)六年時間裡,大修長城有五次。天保五年(554年)「十二月庚申,帝行北巡至達速嶺,覽山川險要,將起長城」。天保六年(555年),北齊文宣帝「發夫一百八十萬築長城」,「東至於海」。天保七年(556年),「自西河(今山西汾陽)總秦戍(今山西大同西北)築長城東至於海,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里,車十里一戍,其要害置州鎮,凡二十五所」。天保八年(557年)「於長城內築重城,自庫洛拔(今山西朔縣西南)而東至於塢紇戍(今山西繁峙縣平型關東北),凡四百餘里」。河清二年(563年)三月,「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,築勛掌城於軹關,仍築長城二百里,置十二戍」。北齊天統元年(565年),「羨以北虜屢犯邊,須備不虞,目庫堆戍東拒於海,隨山屈曲二千餘里,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,或斬山築城,或湖谷起障,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」。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,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。 北周在大象元年(579年)「發山東諸州民修長城」,東魏武定元年(543年),修長城,東至上墱,修到古北口。 隋長城 從581年起,隋文帝、隋煬帝在今陝北和寧夏6次下令修築長城以防衛突厥,前後動用了128萬人,607年在築長城的過程中10天內就死了近60萬人。611年,農民起義爆發,隋朝以夏和靈州(今陝北和寧夏)一線為北方邊界,而河套(今屬內蒙)則被突厥佔據。 隋文帝在位時,為防範突厥,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。公元585年,隋文帝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「朔方靈武築長城,東距河,西至綏州,綿垣七百里,以遏胡寇」。隋煬帝在位時,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,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。《隋書·煬帝紀》載大業三年(607年)七月:「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,西距榆林,東至紫河,二旬而罷,綿亙千里。」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、北齊長城的基礎上,將東起紫河,經朔方、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、築壘基本連成一線和增建。隋朝的建築工事多見於史料,建築工期短,至今少見其地面遺存。 金長城 遼朝為防禦高麗、女真。金朝為防禦蒙古高原諸游牧部落,大築長城。金朝所修長城,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。 明長城 到了明朝,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,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,以犧牲累計約200萬—300萬人為代價在累計200年時間內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,東至遼東虎山,全長8851.8公里的長城。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。 位於山西、河北的外長城,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,有人認為這是中晚明北疆的國界,但事實上,長城僅僅是「防線」,明王朝對長城外的廣大地區擁有較為穩固的統治。明前期,為了對抗北元和隨後分裂的韃靼和瓦剌,明軍多番出擊,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。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,置敵台、堡壘、關隘以作守備,同時,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,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。明太宗永樂十九年(1421年)遷都北京後,多位明帝為保護自身和維護邊境安定的安全,又沿太行山在山西、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。 內、外兩段長城在西邊于山西忻州市偏頭關(俗稱偏關,明代時為山西鎮總兵駐地)匯聚。 外長城自西向東,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,沿山西、內蒙古交界線,經偏關縣老營堡向東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(唐代名將尉遲恭的出生地)、再經朔州市朔城區、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、山西朔州市右玉縣、大同市左雲縣、市區、陽高縣(東南20里即是漢高祖親伐匈奴卻被圍困多日的白登山)、天鎮縣新平堡馬市口,進入河北張家口市懷安縣、萬全縣、橋西區、崇禮縣、赤城縣,經北京延慶縣居庸關西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內長城交匯。 內長城全長1600多公里。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營堡個角墩,沿山西境內朔州市、忻州市交界線,向東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,再經忻州市神池縣、朔州市朔城區、忻州市甯武縣(有甯武關)、忻州市原平縣、朔州市山陰縣、忻州市代縣(北有雁門關)、朔州市應縣、忻州市繁峙縣、大同市渾源縣至大同市靈丘縣(有平型關),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縣、淶源縣、易縣、淶水縣、張家口市涿鹿縣、入北京市門頭溝區、又回到張家口市懷來縣,再入北京延慶縣八達嶺、居庸關西南,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外長城交匯。 內長城在大同市靈丘縣牛幫口又分叉南下,沿河北、山西交界線,順太行山向南,經娘子關、固關,在長治市黎城縣東陽關結束。 |
長城構築
構築法則 -- 長城的構築,以「因地形,據險制塞」為基本法則。 「因地形」,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,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。 「據險制塞」,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。此原則有利於防守,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。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後期,持續了兩千餘年。由於各個時代的生產力、技術水平不同,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,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、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;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,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。 就不同歷史時期和築城技術的發展而言,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長城,以版築夯土為主,北魏時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,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法、磚砌法、磚石混砌法,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,特別在陡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。 就長城沿線各地的地理條件之不同而言,建造長城所需的材料均按「因地制宜」的原則就地取材解決。崔豹《古今注·都邑》說:「秦所築長城,土色皆紫,漢亦然,故云紫塞焉。」在山地,則開山取石壘牆;在黃土地帶,則取土夯築;在沙漠,則用蘆葦或柳條,加以層層鋪沙修築。此外,砌牆所用的磚、瓦、石灰和木料等,除就地設窯燒製或砍伐外,官府還設有專門部門供應。 長城形制與體系 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,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。統而言之,越到後期,長城體係就越完善、越嚴密,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。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、城牆與樓台、烽燧三部分組成,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。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為城門、城樓和城牆三部份。 關隘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。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,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,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,以及溪流、河谷的相交處。由於關隘於軍事的重要意義,此處的長城有著更為堅固、完善的防禦體系。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、城門、城門樓、甕城組成。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。 城門:城門是進出關口的通道。元以前多用木過梁,後來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,稱為「券門」。門洞內裝有巨大的包鐵木門,門外側用巨釘嵌鑲,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,有的還裝有機關。 城樓:城門上方築有城樓,是重要的觀察所、指揮所和戰鬥據點。城樓為三層以下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。 著名關城 金山嶺長城虎山長城:明長城的東端起點。 山海關:山海關控制著由北京通往東北的要衝——遼西走廊,位於燕山東段與渤海之間的狹長地帶,是明長城東部第一座關口,有「天下第一關」之稱。 嘉峪關:嘉峪關位於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的狹窄隘口,控制河西走廊,始建於明代,為明長城最西端關口,有「天下第一雄關」之稱。 玉門關: 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。 陽關 雁門關:雁門關高踞在的九塞之一的雁門山上,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,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華北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。 水關、黃崖關、八達嶺、居庸關、慕田峪長城、金山嶺長城、司馬台長城、大境門、寧夏古長城、紫荊關、古北口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(烽火台)作為情報傳遞系統。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,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,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。烽火台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,遇有敵情發生,則白天施煙,夜間點火,台台相連,傳遞訊息。根據歷史文獻、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,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。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,可以分為四組: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,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,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繫,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。按明朝制度,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;舉二煙鳴二炮,來敵500人左右;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砲。在50公里的長城沿線上,共發現烽火台80餘座,間隔距離平均約3公里,最遠的不超過5公里。 「烽火」,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,白天放煙叫「烽」,夜間舉火叫「燧」。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,但自長城出現後,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,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,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,特別是漢代,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。烽火,也叫烽燧,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,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(烽),夜間來犯就點火(燧)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。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(烽候)、亭燧,唐宋稱作烽台,並把「烽燧」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,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(西北明代墩台,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,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)。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,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,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,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,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,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。 其他附屬設施 長城體系除了作為情報傳遞系統的烽燧以外,還建立了以城障等設施構成的縱深防禦配置。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,並且在長城內外設置了屯戍城作為屯駐重兵之所,而且向縱深發展,形成網路。在城牆、城堡的外側,還有特意設置的障礙物,如僵落、虎落等。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,廣植榆樹以阻擋匈奴騎兵,人稱榆關。北齊時在長城內側設戍,險要之處置州鎮,築扎軍隊,形成前沿的線狀布防。 軍事意義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,也是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。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,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,而是攻擊起始線,和交通線,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,前線在長城以北一千公里。在古代,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,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,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。 但僅僅依靠長城的消極防禦並不能阻止有組織、大規模的進攻。 《北虜事蹟》記載:「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,套虜二萬餘騎到,於花馬池北鎮邊墩起,至石井兒墩止,拆開牆口一十二處,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。本年七月二十二日,套虜二萬騎到,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青羊墩止,拆開牆口一十六處,深入平涼臨鞏,直抵隴州,大掠而去。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榆林等處官軍分佈固原要衝,不能禦。」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「庚戌之變」,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,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,明軍不戰自潰。俺答攻至北京城外,大掠而回。 |